贵阳配资网国务院参事室曾发布声明
连日来,“中国科学院院士”阮少平、“国务院参事”余鹏翔被媒体打假,持续引发舆论关注。他们顶着院士、参事等身份光环,活跃在不同场合。例如阮少平参观学校、医院并举行座谈,相关单位进行宣传报道;余鹏翔出席各种大会、论坛,发表高谈阔论。(据大皖新闻、澎湃新闻)
如果不是媒体曝光,阮少平和余鹏翔仍能以院士、参事的身份继续招摇撞骗,牟取利益。这不禁让人产生一连串追问:在互联网时代,假院士和假参事何以大行其道?相关单位接待他们时,难道不查验他们的身份?此类行骗,执法部门会如何查处?
冒充权威人士行骗,并非新鲜事。前几年,“邓伯瀚”“上官凤笠”等冒充国务院参事的骗子被揪出来。为此,国务院参事室曾发布声明,提供查询渠道。最近,又有类似骗子被媒体曝光。
回顾骗子们的行骗手段,不可谓不拙劣,但依然能大行其道,值得深思。
其实,在互联网时代,想要查验一个人的身份并非难事,特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务院参事这类权威人士。相关单位官方网站肯定有他们的信息。动动手就能搞定的事,这些年竟无人发现骗子们的假身份。
之所以不查验,一方面,可能是一些单位出于对“权威人士”的信任,想当然认为谁敢冒充这么牛的身份;另一方面,可能是一些单位见有“权威人士”到访,能提高活动或自身的档次和知名度,有利可图之下,查验自然成了摆设。当然,也有可能是各方都知道彼此的底细,秘而不宣,各取所需罢了。
骗子们冒充权威人士参加论坛、参观相关单位,乍看起来没有造成实际经济损失,最多算是一伙人沽名钓誉,但其所带来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,特别是对学术单位、政府部门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。当假院士、假参事多了,公众难辨真伪,真院士、真参事很容易被认为是假的,学术权威、政府公信难免不让人怀疑。
对此,除了新闻媒体打假,公安等执法部门必须及时介入,严查骗子们背后的非法利益链。
常言道:无利不起早,贪黑必有因。骗子们长期冒充权威人士,出入各种场合,不可能只为当“座上宾”,过把权威人士的瘾。例如冒充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阮少平,近年来最热衷的两件事就是赴中小学演讲、参加中医药行业会议,其背后产业链与此息息相关。他布局的酒业和中医药产业,是否有非法利益链,需要市监、公安等部门介入调查。
目前,已有参与接待骗子的相关单位报了警,希望当地公安等部门查清真相,给公众一个结果。(许正文)
满盈网配资-股票短线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网-配资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