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配资这一举措令固关回民感激涕零
鸦片战争后,清政府持续推行“扶汉抑回”的政策,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,尤其是对回族的压迫。加上财政的苛捐杂税,西北地区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,动乱蔓延至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等地,严重波及这些地区,造成无数家庭破碎。清廷的统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
这场波澜壮阔的起义,尤其是由马化龙、白彦虎等人领导的几十支起义队伍,遍布陕西、甘肃一带,并相互支援。特别是在陇东和陇南的回族起义军,他们的战斗力堪称惊人,常常给清军造成极大麻烦。清廷视这支起义军为心腹之患,杨毓秀在《平回志》中曾提到:“这些人行事凶狠,性格残暴,擅长掠夺、作战凶猛,平凉、盐固等地的战斗,均出自他们的指挥。……他们藏匿在深山密林之中,居于交通要道,实在是清廷的头号威胁。”
展开剩余81%在这些起义军中,由李得仓所领导的“南八营”尤为显赫。李得仓本是甘肃张家川县的贫苦回族农民,生于1827年。他自幼家境贫寒,为了生计,年少时便外出打工。1862年,随着回民自卫反清运动的爆发,李得仓作为一名衙役,亲眼目睹了官员和地主的压迫,百姓的疾苦,尤其是清朝政府煽动回汉矛盾,肆意打压回民,甚至任意杀害行路的回民。这些经历让李得仓深感愤慨,决心加入反抗之列。
1862年8月,部分来自陕西陇州固关的回民因遭受清军围剿,带着家眷逃到张家川,却在途中遭遇清军拦截。当地清军指挥赵桂芳率军与回民激战,最终赵部败退。张家川的回民因怕清军追来不敢收留,眼看无处可避,李得仓挺身而出,积极促成了当地汉族士绅如王平安的救助,这一举措令固关回民感激涕零。此时,李得仓的名声渐渐传开,成了回民抗清的领袖之一。
同年十月,清军参将范铭带队再度进攻张家川,李得仓带领当地回民与固关回民联手奋力抵抗,最终成功击退了敌军。但在战斗中,领袖李朝栋不幸中弹身亡。在一片混乱之中,李得仓冒死抢回李朝栋的遗体,赢得了众人的敬佩,被推举为起义军的领袖,名声大噪,人们称他为“李大帅”。在接下来的斗争中,他将起义军分为五大营,开展了周密的军事布局,迅速壮大起义力量。
随着战斗的持续,李得仓不断展开游击战,并与其他起义军如捻军联手对抗清军。1864年7月,李得仓率兵坚守张家川,筹备更大规模的战斗。清军感到压力,急忙调派兵力前来进攻。经过数次惨烈的战斗,李得仓带领的起义军与清军激烈对抗,但终因清军使用火攻策略引发了起义军的火药库爆炸,造成大量死伤。起义军在这场灾难中遭遇重大损失,最终被迫撤退至龙山镇,并在此继续与清军进行激烈战斗。
面对强大敌军的围剿,李得仓并没有盲目反抗,而是根据地形特点,巧妙利用龙山镇的防御优势,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,保全了大部分队伍,并在短暂休整后,将部队转移到秦安莲花城。此时,他与捻军的穆生华联手,继续对抗清朝的统治。虽然在战争中多次胜利,但由于清军逐渐加强对各地起义军的打击,李得仓的力量逐渐走向低谷。
1866年,李得仓调整策略,决定重新整编回民起义军,组建“南八营”。他结合各地起义军的力量,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反清武装。此时,李得仓的战术也发生了转变,他认识到与清军的正面冲突无望,于是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,尽量减少伤亡,通过机动战给清军制造麻烦。1866年6月,李得仓进攻华亭县,并在随后的战斗中,成功与清军多次交战,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。
然而,由于资源匮乏和清军的围剿,李得仓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局面。尤其在1867年,捻军和回民起义军虽然多次成功联合作战,但由于清军的强大压力,最终未能抵挡住清军的进攻。最终,李得仓决定接受清廷的招抚,保全回族民众的性命。这一决策,引发了广泛的争议。关于李得仓接受招抚的原因,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。有传言称,李得仓受到了马化龙的密令,也有说法认为是由于粮食短缺、民众生存困难,李得仓不得不选择投降。
1869年,李得仓率领“南八营”及其余部,与清政府达成和解,开始安置在秦安、清水一带。虽然回民军的生命得以保存,但也被严格管控,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。清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消除西北的回民起义,稳固西北局势。
李得仓的投降虽然标志着西北回民起义的低潮,但也深刻反映了他作为领导者在面临生死存亡时的决断与智慧。他的选择,虽然未能对清朝统治构成决定性威胁,但却展示了在复杂历史背景下对民众未来的深思熟虑。在这段艰难的历史中,李得仓为回民民众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牺牲,值得历史铭记和反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满盈网配资-股票短线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网-配资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